“我花费了20年在做这个事情,这不是一件可以短期见效的事情,唯有踏踏实实的继续做下去。”张立在接受采访时,用很平和的语气告诉记者,自己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,还在继续,并且会一直做下去。

  亚洲象的守护者

  张立第一次接触动物保护是1996年。大学生绿色营第一次组织中国大学生远征白马雪山,去研究和保护一个叫滇金丝猴的濒危物种。“记得当时滇金丝猴有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栖息地位于保护区外。为了不让外面的人砍树破坏金丝猴的地盘,我们扬言要把自己绑在大树上以此反抗,保护它们的栖息地。”

  长大后,张立选择了动物生态学作为自己的专业,“我喜欢生物学,我希望在这个领域进行深造。”1999年张立博士毕业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大象,在大象表演节目的时候,驯兽师手里拿了一根一米长的木棒,上面有个大铁钩。如果象不听话,他就用这个铁钩用力钩一下象耳朵后面最敏感的、神经最发达的地方。一钩象就听话了。

  “并不是所有的圈养象都过着舒服开心的生活,这些圈养的大象在人的奴役下,反复表演着一些不正常的行为。”1999年毕业的张立发现我国当时还没有团队在坚持研究中国的大象——如此濒危的庞然大物。

  出自对亚洲象的热爱和担忧,他下定决心要保护亚洲象,这一坚持就是20余年。

  “这个事儿挺有意思的”

  按照正常的研究流程来说,如果确定要研究亚洲象,首先需要收集亚洲象的数量和所有信息,然后才会进一步去研究这个群体。然而研究生物的道路上并不是只有努力就够的,“我们在研究中会加深对亚洲象的热爱,简单的说,这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,我觉得这样才是完整的。”

  团队去云南进行走样调查的时候正值盛夏,大家四五点钟起床,沿路走到早晨八点,然后回来研究数据,直到下午五六点,还要继续出门进行调查。“我们走了很多地儿,其实每天都很辛苦,但是三五个人一起没有觉得是一个工作,就是自己的爱好,其实挺有意思的。”说着,张立笑了起来。

  在这些年对亚洲象的研究过程当中,并不都是顺风顺水的。有一次导师问张立,“你都研究这么久了,为什么还没有研究成果出来呢?”张立无奈的摇摇头对记者解释道,“对生物的研究周期很长很长,而且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这个事情,我国在动物学研究上突破很少,有的研究成果仅仅是一些基础的成果。”张立也曾迷茫过,走了弯路,如今他对自己的学生都提出要选择好自己的科研方向,并善于与其他研究方向的同学相互合作。

  壮大环境保护的队伍

  2018年11月17日,以“为梦想坚守”为主题的阿拉善SEE基金会十周年公益之夜在河南郑州举行。三百余位企业家领袖、NGO代表以及媒体齐聚郑州,2016年被聘为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的张立一起见证了阿拉善SEE基金会的十年公益。

  2008年,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发起成立阿拉善SEE基金会,并于2014年底升级为公募基金会。10年来,阿拉善SEE基金会一直致力于资助和扶持中国民间环保NGO的成长,打造企业家、NGO、公众,共同参与的社会化保护平台,已成为中国本土最具影响力的环境保护组织。

  “我们希望壮大公益力量,发动全民一起做环境保护,以社区为单位,增加号召性。”阿拉善SEE联合行业联盟机构、行业领头企业共同发起“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”行动,以及“留住长江的微笑—拯救江豚”、“诺亚方舟”、“三江源保护”“一亿棵梭梭”等共10个品牌项目,都让让公众听得懂、看得见、可参与、有反馈。

  “从事环境保护这些年,我深刻地感受到身边对环境保护、生物保护的变化,不仅是国家政策的重视,身边的人也越来越有这种意识。”张立教授语气坚定的说。

  “这是一件值得付出努力的事情,它关乎下一代。”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